9月26日,农业转基因检测青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于上海正式成立,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指导,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承办的首届农业转基因检测体系青年学术交流会同期举办。来自全国42家部级转基因检测机构及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近百名青年科技骨干齐聚,为我国转基因检测技术发展与生物育种产业升级凝聚智慧。
应产业之需,聚创新之力
当下,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明显提速。农业转基因检测体系作为保障生物育种研发精准高效、监管科学透明的核心技术支撑,青年人才发挥技术创新动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委员会应势而生。根据大会审议通过的《农业转基因检测青年委员会章程》,该委员会首批吸纳45周岁以下、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40名,每届任期3年。委员会下设前沿检测技术动态跟踪组、生物技术产品研发评估组、检测技术和装备攻关组、生物技术产品检测政策研究组以及转基因检测宣传与推广组五大专项工作组,将构建起集学术交流、技术攻关、政策研究和宣传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充分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转基因生物安全检定处处长陈红强调,面对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浪潮,检测技术正从定性检测向精准定量检测、从单基因检测向多基因聚合检测、从实验室检测向田间现场检测变革,对青年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成立青年委员会,正是为了应对“技术变革急需”与“高端人才断层”的双重挑战,打造“老带新、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梯队,让青年成为技术创新的探路者和行业标准的参与制定者。
破技术之困,向“领跑”迈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谢传晓研究员,在题为《玉米生物育种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我国转基因玉米已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基因编辑技术也日臻成熟,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地块分散、种植主体多元的特点,开发操作便捷、结果可靠的田间快速检测技术,对基层监管和产业落地极具现实意义。
委员会指导专家组代表翁建峰研究员认为,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不断突破,新型复杂性状检测需从传统的靶向筛查向智能预测升级。同时,要推动我国转基因检测标准与国际接轨,重点构建检测方法、数据库、风险预警三位一体的国际标准体系;搭建覆盖研发、检测、监管全链条的数字追溯系统,防范生物安全风险。此外,还可推动纳米生物传感器等尖端技术与检测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利用AI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实现从被动检测到主动预警的跨越。
“转基因检测体系是生物育种产业化的‘火眼金睛’和‘标准尺规’,它不仅是技术体系,更是连接实验室与田间、研发与监管、科学与公众的信任体系,而青年人才正是推动转基因检测体系迭代升级的核心动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沈晓晖强调。委员会主任委员表示将按照《农业转基因检测青年委员会章程》细化工作部署,为转基因检测体系优化提供青年力量。
网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