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桓高速公路建设的最后冲刺阶段,电工樊磊成了工地上最“难寻”的人——从项目开工到接近尾声,中铁广州局本桓高速八工区所承建的25.028公里线路上,每一处都有他走过的痕迹,他的身影始终穿梭在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
清晨4点,天刚泛出鱼肚白,樊磊已经站在工地临时配电室前。他习惯性地先检查绝缘手套的密封性,捏着橡胶边缘轻轻吹气,确认没有漏气后才仔细戴好,然后弯腰打开配电箱柜门。
冲刺阶段的用电负荷是平时的两倍,线路接头、保险装置、接地系统,每一处都要反复查验。“这50天就像跑‘最后一公里’,电力不能掉链子。”他边说边用螺丝刀紧固接线端子,手套与金属接触的地方已磨出淡淡的白痕。
进入攻坚期,工地上的用电需求像潮水般涌来。电箱的故障总在忙碌时“找上门”。上午十点,拌合站电箱突然出现故障,正在检修钢筋加工车间电箱的樊磊接到通知,抓起工具箱就往拌合站跑。
打开箱门,一股刺鼻的糊味扑面而来,他戴着绝缘手套的手迅速拨开线路,目光锁定在烧黑的继电器上:“线圈烧了,得换个新的。”他从工具箱里掏出备用继电器,手指在狭小的空间里精准操作,拆螺丝、接线路、试通电,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十分钟后,拌合站重新启动,操作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樊师傅的字典里没有‘等’字。”施工员们都知道这个规矩。有次箱梁预制场的张拉机的计量系统电路故障,正值混凝土浇筑的关键节点,他刚结束涵洞照明检修,坐在路边啃着干硬的面包,接到通知后立刻把面包塞进裤兜,带着工具冲向钢箱梁预制场。
高温让设备外壳烫得能煎鸡蛋,他掀开配电箱门,热浪混着粉尘扑面而来,呛得直咳嗽。绝缘手套能防电却挡不住热,掌心的汗水把工具柄浸得发滑,他索性用胳膊夹住工具,腾出一只手抹把脸,继续在密密麻麻的线路中排查故障。等系统恢复运行时,他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像层湿泥巴。
如今,距离通车的日子越来越近,樊磊的脚步依旧匆忙。他的衣服被汗水浸得发白,手上的老茧又厚了一层,但看着工地上越来越密集的灯光,他眼里总闪着光。“等通车那天,我要带着家人来走一走,告诉他们这段路里有我接的线。”这个不善言辞的汉子笑着说。
在本桓高速最后的冲刺战场上,正是无数个像樊磊这样的劳动者,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汗水浇灌通车的希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段雅琴 冯金华)
网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